11251554_984616008224665_1552573196_n11123027_984615851558014_599357050_n  

在各種影視平台的環伺下,我們日常所接收的戲曲,大多都為西方的歌舞劇及音樂劇,鮮少有中華戲曲之流傳。有幸在這次的機會中,到城市舞台觀看《水袖與胭脂》一劇,原以為會枯燥、乏味,甚至是昏昏欲睡,但隨著精美的舞台設計、巧妙的劇情安排,以及豐富的故事內容,使我彷彿有身歷梨園仙境之感、捨不得闔眼呢!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便是現代與古典交織的舞台。《水袖與胭脂》所營造出的舞台效果十分引人注目。開演前,在光影的變化下,繪有紅花綠樹的紗幕裡,隱約間可看到一件高掛半空的霓裳,以及一座橫跨舞台的長橋,此二者精美地塑造出仙子飛升的意境,也將觀眾們帶入其中。而在演出期間,舞台上空不時會降下的戲服及道具,融入演出,這十分吻合「梨園仙境」的設定。《水袖與胭脂》的舞台設計,可以說充分地與演出融合,使其不入凡套,將舞台布景的功用發揮地淋漓盡致,足以成為此劇一大看點。

 而本劇的背景是楊貴妃在馬嵬坡上縊死後,脫去凡胎,以太真仙子之名飛升「梨園仙境」,並因其霓裳羽衣舞之艷絕,成為仙境女主。這樣的設定使得在看此劇時,沒有平時男女情愛的「膩」味,在所有的海誓山盟、轟轟烈烈後,在其身上只餘下了對唐明皇(笑神)的不諒解、與自身的糾結,而這後愛情的情感,也在貴妃一次次察覺唐明皇的懊悔後,愈發濃烈。此劇脫自《長恨歌》,然而《長恨歌》強調的是明皇的悔,《水袖與胭脂》卻著重於貴妃的恨,她身在仙境,卻終日不肯放下,以致抑鬱寡歡,不願相信所有愛情誓言,認為明皇無情物義,不念及七夕之盟,只在乎自己的生死,所以此劇開頭以行雲班的一齣戲─七夕誓言,觸動貴妃心中的哀思,最後同樣也在行雲班的一齣戲─馬嵬坡事變,她看到明皇的糾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所以她選擇了放下、不再糾結,前後有所呼應。

 第一次觀賞此類型的戲劇,然而觀後心中卻是百感交集,難以言表。其實很多戲劇即便我們已知曉結局,卻仍忍不住隨著編劇的腳步,落入情感的圈套。此劇也是一樣,即便已猜測到貴妃之後會釋懷,但在她一次次的逃避中,我卻仍十分忐忑,每每好像貴妃要知曉明皇的悔恨要釋懷時,一回頭,心中的不諒解卻又蒙上了心頭。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外人的貴妃與明皇中,她才願意面對自己的內心。我想從頭到尾,貴妃恨的並不是唐明皇,而是這個世界的不全。而且,假若當年馬嵬坡一事,死的是明皇,難道貴妃會比較快樂嗎?我想也許貴妃會像江蕙「家後」中的歌詞「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你就讓我先走,因為我會嘸甘(不捨),放你為我目屎流。」有著相同的情思吧!戲裡有句話「人間多少難言事,但求戲場一點真」,世事或許難以言白,然而於戲曲真真假假中,或許便藏著誰的真切情思,細探其中,滋味無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sa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