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姐、三姐!」嘹亮的人聲響起,古書似的背景眼白亮,一條因酒醉而步伐顛亂的人影映入眼簾,隨著燈光的聚焦,開始了今天的故事。

 

        《白兔記》,是今夜演出的作品,相較於原作,湖南崑劇團選擇以劉知遠夫婦分得瓜園一段做為故事的開頭。當全場目光聚焦於劉知遠取得金甲寶刀欲從軍、並發下三不回之誓時,我卻專注的看著三娘,因為有孕在身卻仍送夫從軍的三娘,在當下讓我想起了以前最愛看的港劇《封神榜》裡面楊戩的妻子‧黃顏

 

        黃顏三娘,兩者都是懷著身孕含淚送夫從軍,也都是含辛茹苦地將自己骨肉生下,可較之於三娘黃顏是比較幸運的,因為雖然獨力扶養小孩相當辛苦,但至少兒子念郎還能常伴左右;咬臍郎,則因一出世就被三娘大嫂視為分家產的阻礙,而險些被謀殺,為此三娘只得讓善良的竇公將其送與劉知遠以免咬臍再度招惹殺身之禍。母子相依,只此一日。至此,黃顏的身影已不再與三娘交疊,因為三娘踏上的那條路,是與黃顏截然不同的。

 

        而後,咬臍郎劉知遠岳秀英的照顧下成長茁壯,在一次出獵時,來到了沙陀村,意外邂逅生母三娘。在聽完三娘訴說其遭遇後,咬臍回府稟報父親此事,劉知遠秀英的體恤下回到沙陀村三娘,真相才一一明朗,而故事也在四人一家團聚中劃下美好的句點。

 

        故事雖然結束了,思緒卻仍在劇情中飛躍,雖然「劉知遠竇公相遇後為何沒積極尋找三娘?」這個充滿人性抉擇的問題也頗耐人尋味,但一直懸在我心頭的,是三娘與子相依一日之後分別十六年的心情與思念。三娘歷經千辛萬苦生下咬臍,本應一生守護、永不分離,但卻也為了要守護他,而得忍痛送走他;心中滿是思念卻隔了十六年才能再見───這是何等的痛苦啊!!看戲的這天,同時也是我媽媽去香港出差的第三天,母親此去,要兩個月才會回國,與三娘母子相比,這兩個月分離的時間雖然短暫卻已可預見我對母親的思念將會是何等的綿長,何況是分隔了十六年的三娘咬臍,此中的痛苦,實在令我無法想像。

 

        想像著三娘的苦痛,腦海裡憶起了一段歌詞:「搖啊搖,搖啊搖, 搖囝過大橋,搖囝大漢, 搖囝好命,生生世世有人伴」,另一個身影又在我心中出現並與三娘重疊,伊人是布袋戲中,那豁命產下雙胞胎卻在產子後只剩沒幾個小時能活的玉辭心。兩人雖在孩子出生後都無法長時間的陪伴其長大成人,但對於懷中親兒的疼愛和期待卻絲毫不減。這樣的愛與精神,讓人不禁熱淚盈眶。

 

也許世人看《白兔記》,是看劉知遠苦盡甘來終有所成、也許是看家四人歷經別離後闔家團圓的美好,可我卻認為,戲中三娘咬臍的愛、以及三娘因此所送走咬臍所忍下的思念與痛,是此齣戲中更值得觀眾細細品嘗與思考的。雖然不是人人都像劉大一樣有殺妖得甲、功成名就的奇遇;也不是每對母子間都經歷過像三娘咬臍這樣的故事。但我想每個母親對子女的愛與付出,無庸置疑地都和三娘一樣偉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lkanddrama 的頭像
    Folkanddrama

    Folkanddrama的部落格

    skuldof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