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班上的幾名好友相約,跑了趟臺北戲棚,觀賞這齣由文和傳奇劇團所演出的<美猴王大戰盤絲洞>。進場坐定,甫開演,耳邊所傳入那特殊的咬字、唱腔,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說起來,這齣戲早先從網路上看到資訊後,自己對劇目本身略感興趣,因此並沒做太多功課便直接購票了。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文和傳奇劇團和其他劇團不同,是個以客語演出為主的劇團。這令我感到十分新鮮,在親臨現場前,活了這些年也只聽說過以閩南語演唱的歌仔戲,卻從未聽聞以客語演出的傳統戲劇。「原來還有如此的,長見識了。」不禁如此想道。

對我而言,客語是種陌生的語言,但說也奇怪,聽著聽著,卻別有一番風味。雖然不清楚劇團的演員都為客家人、抑或是為了演戲而學客家話?無論如何,可以知道的是:這群人致力在發揚台灣部分人民的母語、發揚這種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式微的文化。這份堅續傳統的精神相當令人欽佩和感動。

這齣戲,除了使用的語言之外,還另有一個特別之處──大量的武打橋段。和之前課堂所觀賞過、國光劇團演出的<孟小冬>、<未央天>不同,<美猴王大戰盤絲洞>並沒有如此高比例的唱段,取而代之的是佔了將近半齣戲左右的打鬥動作,為一齣扎扎實實的武打戲。這類型的劇目,現場觀賞只有二字:過癮。
鏗鏘緊湊的鈸聲響起,演員在台上舞動著各式兵器,盤絲洞的小妖卒們先後進攻,將大刀拋至空中,悟空舉起金箍棒,纏刀而起,在空中轉了十幾圈,又將白刃拋給了對岸的演員;蜘蛛精不甘示弱,拿起花槍大戰悟空,兩人在舞台上翻滾、交鋒,勾著武器轉了十幾圈,最後鈸聲瞬止,演員朝著觀眾頭一轉、姿勢一定,看得台下直拍手叫好。

花槍一把把在台上飛舞,不斷地被彈開、接起,快速而連貫的動作可看出演員在練習方面所下苦心之深。在這同時,也注意到了以往看戲所忽略之處:在進行武打動作時,通常音樂背景以急促的銅鈸、鑼鼓進行。而到了唱段之時,才會加入笛子等管弦樂器,增添旋律性,以襯托故事。這可以說是傳統戲曲為了營造出層次感所做的巧妙安排。

但不得不說,比起國光劇團給我的印象,文和傳奇劇團在唱功和演技上要來得稍遜色些。全場最令人印象深刻、角色特徵最鮮明的不是身為主角的悟空和蜘蛛精,反倒是作為丑角的豬八戒。在一些小細節上,飾演豬八戒的演員將他的「特性」(好色、輕浮)利用小動作和表情展現得很好。其他角色,如:孫悟空,相較之下則顯得「猴性不足」,演員的姿態、特徵不夠鮮明,而沙悟淨的走位、換場則略顯呆板,也許這些都是未來可改進之處。然而,藝術的表演價值在於其「精神」,從這點來看,文和絕對不失為一個優秀的劇團,論起技術層面,他們那華麗、充滿震撼感的武打表演也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總的來說,這次的看戲經驗,對我而言是種全新的體驗,也得到了許多啟發。我想,下次若還有機會,仍會再度購票、觀看傳統戲曲的現場表演。畢竟現場表演能夠直接感受到演員的表情、靈魂。音樂的震撼力、打鬥的壓迫感,這些都是光憑看影片所無法體會之處。由文和傳奇劇團帶來的這場<美猴王大戰盤絲洞>,無庸置疑,是一場撼動人心、華麗的視覺饗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te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