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建國百年,國光劇團推出新編戲《百年戲樓》。這齣戲是以舞台劇的方式演出。也正因如此,現場也看到相當多年輕的觀眾。

 

  本劇以《白蛇傳》串聯了自清末以來,乃至文革後期,京劇界的興衰變遷。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傳承技藝、傳承歷史、傳承文化是每個人的使命,無論我們自覺與否。身為知識份子要承道統、承慧命;身為演員要傳絕活。

 

  這齣戲正是從一齣《盜仙草》開的頭。《盜仙草》是《白蛇傳》中的一場武戲,是老班主嚴四鳳的拿手絕活。一場意外,班主過世,小雲仙卻沒能學到老班主的這手好戲。原因是伶界長期以來男飾女角所造成的心理扭曲,是種不為人知的黑暗。為此小雲仙逃離了戲班,改行演老生,到了上海。民國初年的十里洋場,是中國最時尚、最洋化的都市,京劇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引進了各種機關,炫目的服裝與燈光。化名華雲的小雲仙成了一個戲班的班主,他改戲改劇本,他的戲也因此廣受好評,風靡一時。

 

  時光的流轉,百年的變遷,原本的《盜仙草》早已失傳,一齣《白蛇傳》從武戲轉向了文戲,從高難度的翻騰跳躍轉向情感的詮釋與表達,一雙繡鞋見證了京劇百年的演變,誠如導演李小平所說的,京劇的歷史,就是不斷破壞、重構的過程,在變與不變間漂泊與遷徙。這是場劇中劇,我們也見證了京劇的演變,《百年戲樓》是新編戲,是舞台戲。從梨園行倡優並列,到今天成為藝術工作者。京劇不斷的在創新、在進步,然而進步始自於前人的奠基、文化的薪傳。任何具有雄厚基礎的文化都必須在最廣泛的意義尊重其歷史,文化意味著繼續,而不是通過進步、創新來斬絕過去。

 

  傳統戲曲沒有因為舞台戲、電影、電視等新表演形式的出現而消亡,對於傳統的事物,很難避免的事就是,總必須依違在堅持傳統與融合創新之間要做出選擇,由於國光劇團及許多藝術工作者的努力,京劇突破了這個困境。它融入了更多的元素,開出一條新的道路。它的觀眾不在僅是跟著國民黨撤遷來台的老兵,而有更多可以欣賞它的年輕族群,這齣《百年戲樓》最後讓我們也身在劇中,我們從戲裡見證京劇的變遷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成為延續京劇發展的橋樑。
(中文四A 496010280 蘇令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