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黑暗有一種寫在基因裡的恐懼,所以人們在夜裡點上一盞盞的光明。
故事從一個怕黑的孩子與一隻飢餓的怪獸開始說起。孩子害怕黑暗的床底,而床底住了一隻小怪獸,小怪獸好餓、好餓……牠開始想找東西來填滿自己的胃袋裡的空虛,於是牠發現了黑暗這個美味的食物。
小怪獸開始吞食黑暗,可是怎麼吃也吃不飽……隨著慢慢變大的身體,小怪獸的飢餓感也越發強大,牠吃掉每個地方的黑暗,但是當牠把地球上的黑暗都吃光的時候,卻發現飢餓感不曾離開牠。牠憂傷地在另一個星球上看著沒有黑暗的地球,地球在失去黑暗的同時陷入了混亂的哀傷之中,怕黑的孩子也因為世界太亮無法入睡而大哭。怪獸循著哭聲找到了男孩,他抱著孩子安心地睡著了,於是黑暗又在他的打呼聲中,回到了天空和洞穴之中。
【遊兒童觀點來閱讀】
《吃掉黑暗的怪獸》是一本很適合當作兒童睡前讀物的繪本,因為怕黑與黑暗中的假想怪獸的存在,是很多小孩子的共同經驗。故事裡巧妙結合了黑暗了和怪獸兩個物件,且其對於這個孩子會害怕的存在,並非架空出英雄的保護,並將其具怕者徹底毀滅,反而是細細地先順從孩子討厭、排斥的心理,讓怪獸吃掉黑暗、讓黑暗消失,整個世界充滿了光明。
接著故事再漸漸地說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黑暗,星星是如何地失去光輝?貓咪的雙眼是如何黯淡?夜行動物是如何地失去平衡?……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黑夜,人們的美夢如何降臨?故是用此般並列的說法和教育,讓孩子知道事情的一體兩面,並讓孩子去學習接受黑暗的存在,和黑暗共存,降低了不名的恐懼,同時也明白共存的必需性,即便討厭,也不能完全排除,否則就會造成世界的失衡。
在故事的尾聲,也沒有把恐懼和不安留給孩子,怪獸最後是抱著孩子一起睡著了,整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很短,僅在一夜,這也是我覺得該書相當適合當睡前讀物的原因,孩子讀完書了,關掉電燈後房間裡的黑暗,正是怪獸的化身,牠會擁抱著孩子哼著搖籃曲一起睡得香甜。
【無盡的飢餓──怪獸的寂寞】
怪獸的設定在這裡是一個因為飢餓而不停吞噬黑暗的角色,牠沒有所謂的好壞立場或者威脅性,只是一昧地吃掉這個世界上的所有黑暗。對孩子來說,怪獸的符碼很簡單,就是一個吞吃黑暗的存在,然由成人的立場來看,這個怪獸象徵了一種執著、執念。
怪獸的生理狀態一直處於「好餓好餓……」,我們可以說是一種欲求與空虛。在這種不滿足的狀態之下,到處尋找黑暗,也就是執著的目標,但是怪獸「越變越大、越變越大」這不就表示人們在追求某個目標的時候逐漸膨生的野心和一步一步的不滿足嗎?
怪獸最後在寂寞的星球上感受哀傷,不也像是象徵了成人在追求理想之後的一種頹然感?怪獸最後的落寞,我覺得反射的是成人內心的情感波動,從成人的角度來說,小孩在故事裡的符碼是一種安寧與純真的表象,怪獸繞了一圈,牠最後回頭聽見了孩子的哭聲,牠回去重新擁抱了安寧,並把多餘的執念給釋放,世界平衡了,怪獸也安寧了。
書名:《吃掉黑暗的怪獸》
作者:Joyce Dunbar
繪者:幾米
翻譯:彭倩文
出版者:2008台北 大塊文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