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評介式書評:

 (一)、劇情大要:

  有一天,小男孩伊娃契卡告訴他的父母,他想到河裡捕魚。父母禁不起他的苦苦哀求,只好答應讓他獨自駕著小木船去捕魚。邪
惡的巫婆芭芭耶卡企圖模仿伊娃契卡父母的聲音來騙他,但是聰明的伊娃契卡蹦沒有上當。於是巫婆便逼迫鐵匠改變她的聲音,伊娃
契卡以為是母親地聲音在叫他,就被抓住帶到了巫婆家裡。伊娃契卡趁著巫婆外出邀請朋友時,再次運用他的智慧騙過巫婆的女兒逃
出巫婆家,並藉著天鵝們的幫助,回到家裡與父母團聚。

 (二)、作者生平:

  繪者為伊莎貝拉‧夏特拉 (Isabelle Chatellard)。
  其作品曾獲得國際主要的插畫大獎的肯定,連續數年入選波隆納國際童數展精選插畫(1994~1997,2000~2004)、布拉迪斯國際
插畫雙年展大獎(1997)、葡萄牙國際插畫雙年展大獎(2003)。作品有:《城市老鼠與鄉下老鼠》、《櫥窗佈置》、《仙女與公主的
九則傳奇故事》。

二、評析與評賞書評:

  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小主人翁伊娃契卡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發現巫婆的聲音和媽媽不像,就立刻命令小船不要回岸邊,沒有受到
巫婆的欺騙。雖然後來巫婆成功裝成母親的聲音伊娃契卡貝邪惡的巫婆綁走了,他卻沒有哭喊大叫、驚慌失措,反而趁巫婆外出時,
吩咐女兒把伊娃契卡用鏟子拿去爐火烤後,巧妙的跟巫婆女兒說:「我還小,什麼都不懂,妳先示範一遍給我看。」隨後趁著巫婆女
兒一坐上鏟子,就將她推入爐子,關上爐門,逃出去看好戲了。在兒童故事原理一書中說到,在兒童故事裡,刻畫兒童人物時,要依
據客觀具體的事實,把兒童的特性忠實的刻劃出來,共有3個原則:
1、刻劃的兒童人物要真實可信
2、要賦予兒童人物高尚的品格
3、兒童人物的性格要單純率直
  我認為在這3點原則中,《伊娃契卡與女巫》沒做好第2點的要賦予兒童人物高尚的品格,因伊娃契卡懲罰完巫婆的女兒後,並非
馬上逃走回家,而是坐在巫婆家的樹上,等著看巫婆帶朋友回家,吃掉女兒的好戲上演,我覺得這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殘忍
了,伊娃契卡雖然聰明,但不應該讓他的個性中帶著邪惡,我認為他看著巫婆把自己小孩吃掉這一幕,不也表示伊娃契卡和女巫一樣
的殘忍。在創作給兒童看的故事書中,如此殘忍有失之妥當之處。

  兒童文學作品時常結局是巫婆必定得死,但觀看本篇故事《伊娃契卡與女巫》,伊娃契卡是把巫婆的女兒推進爐火裡燒死,但巫
婆卻到故事結尾都沒有死去,如此對付壞人的方法和《糖果屋》裡巫婆被妹妹格蕾特機智的推進火爐燒死,十分的相似。但兩著不同
的是《伊娃契卡與女巫》死去的是沒有綁架伊娃契卡的女巫女兒,而《糖果屋》死去的則是真正的大壞蛋女巫。但我認為此篇故事不
但打破了巫婆一定得死嗎?這個長久以來在兒童文學作品裡的大迷思,而且反而創造出不同的新意謂和格局,雖然表面上是較無辜的
巫婆女兒死去,巫婆沒有受到皮肉之傷或死去之苦,但是發現自己女兒被煮來吃,且被自己吃掉之後。我認為這對女巫而言是比自己
死掉還要痛苦的懲罰,也使她能體會到,自己吃掉他人小孩時,那個小孩父母心裡有多難過。我覺得如此始故事多了一成深意的感受
,讓巫婆死去我們不不知道他會不會悔改或感受到自己的錯誤,但如《伊娃契卡與女巫》故事發展,反而使巫婆售更大的懲罰,也因
巫婆沒死,使讀著可以知道巫婆之後的行為如何受這件事影響,對這件事如何表達痛苦之感,反而使故事更加精采。

  回歸到《伊娃契卡與女巫》此篇故事的本體,故事的畫風是呈現較簡單線條,線條較為方方正正,人物像是小木偶般的可愛感。
在看文中故事時,可發現作者細心的每幅畫都是搭配好上方的文字描述的,但圖畫又不會呈現的太過複雜,可以使小朋友簡單的以文
字搭配圖畫,邊觀看故事緊張的劇情,邊欣賞可愛、簡單的圖畫。由以上所有論點可知,我認為除兒童人物的品格在故事中的小缺點
之外,此篇故事還開創女巫故事的新格局、新結局,讓女巫故事的兒童文學增添新意。再加上作者可愛的畫風呈現,並定能使小孩子
想學習故事中的聰明小孩伊娃契卡,展開一段驚險刺激的冒險之旅。

三、兒童文學著作:《伊娃契卡與女巫》

繪者:伊莎貝拉‧夏特拉 (Isabelle Chatellard)。
譯者:李友平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01月

四、參考書籍:

《兒童故事原理》作者:蔡尚志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89年10月)
《經典童話入門》作者:梁敏兒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02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