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級:中文三學號:497011105姓名:楊雅琪

地點:故宮博物院  文惠堂    時間:2011.05.11

 

    很幸運的第一次欣賞崑曲就獻給了牡丹亭。故宮新韻推出了這樣的表演藝術與其展覽的文物相結合,除了《牡丹亭》的演出之外還有一系列的推廣講座及活動,正巧可以藉此更了解崑曲藝術。

    對於《牡丹亭》的內容其實並不陌生,雖然看文本的時候會因為用語而有閱讀上的瓶頸,所幸是課堂上有教授過此劇,覺得它的故事內容很吸引人,正巧有這個機會透過崑曲讓《牡丹亭》動態化呈現在眼前,便決定去觀賞。

    這次的崑曲表演是由台灣崑曲研習社所演出,原先很擔心會因為唱腔導致聽不懂進而影響了觀戲的流暢度,還好入場後他們說前方左右的螢幕上都會有字幕,我這才放心。

    表演由投影幕上的圖畫文字做導入,畫面上是一幅很漂亮的牡丹花畫作,上頭用毛筆提了很漂亮的字,同時響起了樂隊彈奏的音樂聲,一時間就讓人進入到情境中。率先登場的是春香,一出場動作靈活生動,表情也十分俏皮可愛。緊接著出場的是杜麗娘,音樂馬上一轉得較為內斂,身段也較為柔美,與杜麗娘的人物性格相符合,演員的動作唱腔甚至是表情和走路方式,相對於春香而言顯得優雅許多。

    首先是<遊園驚夢>,春香和杜麗娘到花園賞花,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我幾乎都可以想像空蕩的舞台變成一座美麗的花園,回到房裡杜麗娘變做了一個夢,此石柳夢梅也登場了,夢裡他手持柳枝而來,兩人到花園中纏綿繾綣。然而在杜麗娘夢醒之後,發現這只是一場夢,惆悵低落的心情無法排遣,便回到花園去尋夢,這是第二場<尋夢鬧殤>,在此場戲中杜麗娘尋夢不成抑鬱而終,臨死前吩咐了春香要她將字畫的人像埋在園中梅樹下,而杜麗娘也被安葬於此。

    第三場是<拾畫>日後一位書生赴京趕考路經此地時意外發現這幅畫像,原先以為是觀音像,仔細一看竟絕畫中女子十分眼熟,便對畫中女子迷戀不已,每日觀畫思人癡心的叫喚,杜麗娘受其感動後就現身前來<幽媾>歡會,當柳夢梅發現杜麗娘不是人而是鬼魂時,非但沒有被嚇跑反而十分堅定,決定要為杜麗娘掘墳開棺,杜麗娘依此<回生>,有情人終成眷屬。

    就畫面感來說,舞台後的屏幕為全黑的布簾,因此人物登場時,強烈的襯托出演員服裝的色彩,儘管他們身上的衣服顏色都不算很艷麗,但對比之下整體的濃度還是很足夠的。尤其女生頭上的頭飾閃爍動人,十分吸引觀眾的目光。從頭到尾表演用的最大型道具也只有桌子和椅子,不會造成視覺上的凌亂感。

    服飾上來說,就顏色而言,也會因劇中角色性格以及劇情需要做搭配。像是杜麗娘剛出場時所穿的是淡雅的粉紅色,對觀眾而言淡淡的粉紅直接作的聯想就是文靜、氣質、優雅的。當杜麗娘病危時,身上的衣服就換成淡藍色,相對於粉紅而言藍色屬於冷調色彩,正好與杜麗娘病危的氣氛相應和。

    服裝款式而言,柳夢梅所穿為花摺子,搭配厚底鞋,褶子為劇中普通人物的便服,是明朝人日常的服裝,分男式女式。男褶子是斜領長衫,兩胯開叉,大襟大袖,衣長及足。那摺子又分為花摺子和素摺子,花摺子又再分文、武。小生所穿的花褶子顏色較多,圖紋較為雅氣,主要裝飾衣服的四角和領口上。而杜麗娘所穿則是出身鄉紳豪門或官宦世家的未婚年輕女子或少婦於居家時穿著,

搭配的是彩鞋。春香則穿著坎肩彩褲,繫腰巾,持團扇,相對於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服飾,春香的衣服是不帶水袖的。水袖和頭飾是我最喜歡的服飾重點,在演出的過程中水袖的甩動都有配合著劇情,畫面也因此變得十分優美。

  這次的演出是擷選牡丹亭》中的精華部分,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前兩場,尤其是第二場戲杜麗娘尋夢不得而病危的部分。尤其是半演春香的演員表演的部分最令我感到動容,杜麗娘死時他叫了兩聲小姐,聲音響亮又帶著十分濃烈的悲悽之感,讓我也完全性的加入了這樣的悲慟情緒之中。而整齣戲最喜歡的角色反而是春香,從第一場戲開始她的表情完全演活了角色,甚至眼神也完整的傳達了所要呈現的氛圍,她一個微笑、一個輕巧的跳躍,連觀眾的心情也跟著輕鬆喜悅了起來,第二場戲她的唱腔情緒又輕易的將我拉入悲傷的情境之中。所以,一、二場戲雖只是一個情節的開端及劇情的轉折,但因為春香的角色讓我十分鐘愛這兩部分。

  很開心有機會能看到崑曲的表演,打破了我對於崑曲的一些想法,總是覺得崑曲是難懂的、無聊的,從來不認為我有看懂的可能。但這次《牡丹亭》的表演我真的很喜歡,也覺得十分精采,在不到兩小時的表演之中我覺得我得到的收穫真的滿多的。除了《牡丹亭》本身內容就很棒之外,舞台畫面的呈現效果我也覺得很棒,還有演員對於戲曲的投入,演出中都把角色演得十分傳神。透過這次的表演我對於崑曲的確有了多的認識和喜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