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前言:

「死過一次的滋味」是如何?老實說,這我並不清楚。

本來對於京劇其實也沒有多大深入了解,依稀記得,不過就是個吵吵鬧鬧的地方戲曲罷了!然而,國光劇團的戲卻著實令我改觀。我是從《三個人兒兩盞燈》入手。看過那深宮之中那千千萬萬女子的哀怨情愁、那互訴情衷互相呵護。接著依序看了《快雪時晴》、《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青塚前的對話》(都是看DVD),不由得讓我讚賞著國光那改革創新的精神。所以這次的年部大戲《百年戲樓》也更讓我無法錯過!

 

l   背景

分三個部分:第一是清末民初、1910年代的北京,那時的民風對於女子的管束嚴格,在京劇的演出也一樣,並沒有女演員的出現,故當時「男旦」風靡一時。劇中從一個專工老生也是老班主的徒弟白鳳樓(唐文華 )說起,當時老班主去世,戲團無人接管,於是他接下,帶領劇團繼續撐下去。而劇中另外一位主角,也就是此劇團的當紅旦角「小雲仙」(盛鑑 ),因未傳承下老班主演出《白蛇傳》的絕世技巧,導致劇團名氣下降,生意也就越來越清淡了。然而白鳳樓卻告訴他,不管如何,既然做了戲子,你就要忍他人所不能忍的事,並不是任何事情都能稱心如意。並且讓小雲仙拜入他之下,教他老班主的絕活。其實,此處也顯示出,白鳳樓並非開始就攻老生。他也說了,換行就跟換了一條命一般的痛苦。那般感受,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承受的。只是到了最後,小雲仙仍是沒有忍下男旦的隱痛(是否真要做一個真正的女人),因此他離開戲團,不拖累他的師父。

第二部分已經是民國,大約在第一部分的二十年後。小雲仙,已然換了行當,成了頗有名氣的老生演員。在上海舉辦的全國京劇大匯演中,小雲仙又再次跟他的師父相見,在魁喜班與蔚雲班的對台中,不同風貌的《白蛇傳》你來我往地爭鬥著。而兩人這二十年來複雜的心結思念,就在一場《搜孤救孤》下,圓滿的解開。而載此處,海派與京派的特色全表現在觀眾眼前。京派繼承文化的雅,較為保守、重傳統。不管在劇本上、舞台佈置上,都較為樸素,依循古法;然海派卻吸收大量新鮮元素,較為活潑。最為突出的,莫過於那聲光效果顯著的舞台佈景,著實帶動現場氣氛。

第三部分,則直接跳躍到1979年的文革之後,茹月涵(魏海敏 飾)到塞北尋找華雲(小雲仙的另名)的孫子華長峰,並提拔他一同演出《白蛇傳》。而此時,由管家(劉稀榮 飾)、小金翎(朱勝麗 飾)、琴師(馬蘭 飾)一同回憶起當年茹月涵對其師華錚(溫宇航 飾)的背叛,間接造成華錚的死。《白蛇傳》裡,是許仙背叛了白素貞,然而現實卻是茹月涵背叛了華錚,其中穿插著文革時期特有的樣板戲,激昂且慷慨,也顯示著茹月涵焦躁不安的心情。一個是那般無奈錯愕的京劇師父、一個則是不安卻又驚慌失措的女徒弟,這樣的反差,造成戲中情緒的高潮起伏。而最後華長峰又再次將「磐龍繡鳳,金絲掐紅,牡丹重瓣」的小繡鞋贈與茹月涵,那是一種無聲的體諒。結局最後則是結束於二人合演《白蛇傳》,謝幕時茹月涵將華長峰推向舞台前方,接受觀眾的掌聲作結。

 

l   結構、象徵

劇中除了以華家這個三代皆習戲的家族貫穿以外,最常出現的,莫過於戲箱。戲箱,是裝載著一個劇團所有演出物件的容器,然而,它卻也是一個傳承、一個歷史記載。劇中以它作為許許多多的代表物品,像是桌椅、牆等,這也是京劇慣用的手法─意象的表現。然個人認為,此處也具一種隱藏意涵,那就是這戲箱,是一個工具,卻也是一種凝聚力,支撐著劇團的一切。所以它才會無時無刻的出現於舞台之中。

另一個常出現的,就是小繡鞋。三場戲裡都有,第一場意味著師父的期許;第二場意味著師父的思念;第三場則是無聲的諒解。整場戲的人物都圍繞著這雙紅繡鞋打轉。這雙繡鞋,代表著微妙複雜曖昧的情感,但它亦同時代表著老四舊的垢毒。這是一種強烈的對比,代表著上個世代與後來時代的距離,背叛與信任的融合。

 

l   結論

以前曾看過一部戲中戲,《暗戀桃花源》,印象極為深刻。戲中戲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可以利用戲劇去表達許多現實生活中所無法表現出的情感,淺白易懂卻又寓意深厚。

「人生的不圓滿要靠戲來求」

這是戲裡的台詞,然而,人生不正也如此嗎?「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部《百年戲樓》不僅僅只是在討論京劇的百年發展,它也代表著面對人生的態度,當你遇見了,你又該如何抉擇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