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期中考之前,得知要寫戲評,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要以什麼類型的戲曲為主題,最後選定以皮影戲為我本次劇評的類型。而在選題上為什麼要選大家耳熟能詳的西遊記內火焰山的故事呢?其實我看了許多皮影戲,但由於皮影戲是戲偶,故配合奇幻類型的故事較能展現其變化多端且生動的特色。

     我看的皮影戲是由「永興樂-皮影戲團」演出的,並且經過國立台灣傳統藝術中心授權製成DVD,總時間為九十七分鐘,雖然時間頗長,但在看的過程中一點都不會乏味,主要原因是奇幻類型的故事本來就比較容易聚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此段戲中較多趣味性故事和打鬥場面,透過北管樂器像是嗩吶、弦、鼓、梆子、鑼、鈸等等。打擊樂器聲音響亮,節奏明快,令人聽了感到熱血沸騰。

     此段戲是在講唐三藏一行人路過火焰山,如果要到西天取經就必須要通過火焰山,但火焰山上冒著大火,以致於無法通行,所以唐三藏便要孫悟空去查看情況,透過土地公說明了火焰山的來歷後,土地公要孫悟空去向翠雲山的鐵扇公主借可以搧滅大火的芭蕉扇,但因為孫悟空過去曾使鐵扇公主和兒子紅孩兒分離,至今仍無法見面,所以鐵扇公主非常痛恨孫悟空,當然不可能把扇子借給他,於是雙方便開始藉由戰鬥、巧謀去奪取芭蕉扇,最後孫悟空完成任務,唐三藏一行人便得以通行。

     此段戲中出現了很多人物,有些戲偶採用陽刻,例如:唐山藏、鐵扇公主、定風聖母、福德正神、小妖。有些則採用陰刻:孫悟空、豬悟能、牛魔王。陽刻是指戲偶的臉部鏤空,所以戲偶的膚色較白;而陰刻則膚色較暗。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看整齣的皮影戲,在我看來,皮影戲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戲偶和音樂,當然,演出者的功力也很重要,以下讓我一一來評論。

     以戲偶來說,可以藉由桿子操控的部分在於驅幹和手,而腳是透過擺動晃動,可是看起來偶爾會不太流暢,因為戲偶的關節跟人比起來還是有頗大的差距,甚至有時候會有非常奇怪的角度,不過我想就藝術層面來看是無妨的。而這些關節,可以在北管樂器重節奏的拍點上改變角度,便可以達到一種鏗鏘有力的戲劇效果。另外就是戲偶都是平面,製作上就像繪畫一樣,所以畫功也是非常重要的。配合不同顏色的燈光,更影響了戲偶透光後顏色上的轉變,讓戲偶的顏色變化更多。

     以音樂來說,北管樂器由於打擊樂器較多,故在演出上會讓人感覺比較緊湊,嗩吶和弦多用在較平淡一點的部分,例如土地公和定風聖母出現的時候。而其他時候多為打鬥場面,鼓、梆子、鑼、鈸等用得很多,我特別喜歡孫悟空和鐵扇公主在打鬥的那個兵器互擊的頓點,所打出的響亮鈸聲,讓人彷彿身歷其境。

     以主演者來說,此戲的主演者是張新國先生和張英嬌女士,由於皮影戲是發源於潮州,故整齣也有很多潮調的部分,張新國先生以一人的聲音,藉由改變音調來演出所有的角色,並且在一些重點人物上以聲音做出聲音印象,形成人物特色,例如說孫悟空要離開畫面的時候都會發出「齁齁齁齁」的聲音。一人分飾多角必須有強大的功力,而且要有很好的記憶力才能記下那麼多的段落,看完之後對張新國先生非常的佩服。

     以上幾乎都是在敘述此戲的表層之美,但我想如要評論一齣戲,光這樣真的太粗淺了,所以我想就個人觀劇後就美學部分做一些評論,什麼是美?美的定義其實是很模糊的,對我而言,凡是我所欣賞的任何藝術型態我認為都可以稱為美,在看這齣劇我是感到很放鬆的,或許是因為採用台語演出,在語言和理解上沒有隔閡,因此更讓我感到親切吧!我喜歡的是皮影戲的整體感覺,文句上不刻意、不造做,在一些聲光效果和道具的使用上更讓人感到無拘無束,像是金箍棒、芭蕉扇,可藉由快速的道具替換而產生忽大忽小的效果,而且是以奇幻素材為主題,所以在觀賞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演出者的技術與創意,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認為一齣好戲一定要能抓住觀眾的眼睛,以此定義,我認為這齣戲非常的成功。

     看完這齣劇,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對偶戲有了些興趣,其實我一直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那麼多人對布袋戲那麼狂熱,我對布袋戲的記憶只停留在小四、小五,某次練習必須要表演的布袋戲拋偶空翻的上台報告,我一直都覺得戲偶是種很恐怖的東西,根據恐怖谷理論,可能是因為戲偶過於像真人,而使人感到噁心恐怖。可是這回看完皮影戲後,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一來或許是因為心智較成熟,二來皮影戲偶真的很靈活生動,因為是平面的,所以就像看卡通一樣。而我也漸漸能理解為什麼偶戲會那麼風靡。

 

 

影片來源:

永興樂-皮影戲團(經典劇目dvd)西遊記-火焰山1~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7UiwbPgVpI&feature=BFa&list=PLA3AC6BBC5652761D&index=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