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B  499010105 姚珮雯

在上戲曲選之前,我所接觸到的劇曲(包括文本和表演) 實屬不多,連台灣最常見的歌仔戲都不常見,更別說是京劇、崑曲這種類型的了,而就我的「記憶庫」來說,《牡丹亭》是我較常接觸到的,也是首次較深入去了解內容的戲曲。

不過我和《牡丹亭》的初次相遇並非是從文本或是崑曲表演,而是來自王力宏的歌曲「在梅邊」,因為裡面正是以牡丹亭為主軸所做的:

在梅邊落花似雪紛紛綿綿誰人憐
在柳邊風吹懸念生生死死隨人願
千年的等待滋味酸酸楚楚兩人怨
牡丹亭上我眷戀日日年年未停歇

那首歌對我而言,真的是一個很新鮮的體驗,即使對他的故事沒有深入的了解,又或者說,我更在意的,是他的歌曲呈現方式吧!

真正的認識是在高三國文課,課文教的是(遊園)那一場,可是當時只有紙本的講解,並沒有欣賞到影片,因此不能感受到什麼,一直到戲曲選,了解《牡丹亭》全劇後,才驚覺故事所要表達的內涵相差甚遠,而我終於有了進入湯顯祖世界的感覺。

《牡丹亭》的男女主角之愛情跨越虛(夢境)實、生死之間,終結做連理。雖然知道其手法荒誕,但卻不得不被他們的深情所牽引著,於是乎,「不合理」被淡化了,「情」則更明顯了,成功收攏了古今無數觀者的心,成為知名的戲曲。一個長守閨房的女子,承受著偌大的禮教規範,無法真正忠於自己的春情,只能寄託於夢中,與如意郎君相見,而書生卻也只能對著畫中倩影聲聲呼喚。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為延續崑曲文化,並因應時代的需求流變,轉變為能符合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接受度之形式,遂開始精簡劇本(如我在看〈拾畫〉時,〈玩真〉就被去除了猜畫的情節,將其合而為一。)、加強聲光效果與演出者的生動性等,因為戲曲本就結合了多項藝術(唱、舞、樂及舞台整體等),要在保有本味的前提下,加上現代感,是一大挑戰,但最後終於在不失自然且又流暢的方式展現了《牡丹亭》的精髓。

男女主角選擇新生代的演員,表演技巧雖不及舞台經驗老到的演員,但年輕的本色(對愛的熱情、和渴望),就足以表達人物性情,情感神韻充分的展現在觀眾眼裡。在舞台效果中,利用燈光去營造虛實的情境;而在杜麗娘進入夢鄉時,眾花神踏著舞步進場,這是和在課堂中所看的片段不同之處,不只更活潑,更神不知鬼不覺地更換道具以連接下一場。

其實這次影片,我並沒有全部看完,因為就算是被刪減了不少,還是頗有「長度」的,所以選擇了〈驚夢〉、〈拾畫〉(兼玩真),以及最後的〈圓駕〉。不過我還蠻想看看〈回生〉,看戲曲中是如何詮釋「起死回生」的。

雖然最後的結局依舊是「幸福快樂的生活」,但其間的過程才是珍貴的。而青春版《牡丹亭》又再加上一層新美學,不只湧起情感的波動,也達到崑曲文化薪傳的期許。

湯顯祖用該劇,表達渴望追求自由解放的愛情,如同現今對愛的渴望,所以,《牡丹亭》或許是古老的愛情故事,但拉到現代,愛情的「青春期」仍舊維持著,這會不會就是《牡丹亭》「青春」的意義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