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時候的記憶中,老一輩的長輩們在閒來無事之時,常常相約一起到廟口前,看戲班子的精采演出,廟口前常常一大堆的阿公阿嬤,在舞台前聚精會神地看著戲班子的精采演出而拍手叫好,而一大堆的小攤販在兩旁人群中叫賣,就是小孩子最愛的地方,那種純樸而熱鬧的景象讓人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等到年紀大一點以後,有一次與家人到廟裡拜拜,剛好也看到了廟方請戲班子來演出,想讓神明高興也能讓氣氛更加熱鬧,但是卻出乎意料之外的沒有人捧場,整個舞台前面充滿著孤獨與寂寞地氣氛,而舞台上的演員卻好似台下有許多的人一般,賣力的演出,讓人看了真是有種淡淡的悲哀。

  現在歌仔戲的光景,因為有電視的取代,再加上愛看歌仔戲的人越來越少,使的當初這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傳統戲曲,漸趨沒落,許多戲班變成只能在慶典活動上才能看見,有更多的戲班面臨倒閉,但是幸好在文化單位的搶救下,現在歌仔戲在加入新的流行元素後越來越深受國人的喜愛,如明華園戲劇團轉型的成功,讓台灣歌仔戲成功打入了國際,讓外國人認識了不一樣的台灣。

  現在在大稻埕戲苑中每個月都有許多不同的戲曲或是布袋戲的演出,讓我們看到傳統戲曲的機會變得更加多元,這次我選擇的戲曲是(一心劇團)所製作的賢臣迎鳳,它的背景是發生在北宋年間的故事,他在訴說當今皇上的母親(李宸妃)因權力的鬥爭而流落民間,而被包拯在到陳州賑災回程時巧遇,一場宮廷的驚天內幕就在李宸妃拿出先王所賜予的綾絲羅帕後慢慢的浮上檯面,這齣戲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是故事本身的內容之外,還有他在歌仔戲上的調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李宸妃在泣訴自己當年是如何離開宮廷的部分,他以一種獨特的調子來呈現,讓我覺得感染了她的那種悲慘,還有就是宸妃終於與皇帝見到面,雖然也是哭哭啼啼的,但是卻很明顯的感受到這次的哭法是喜極而泣與當時在泣訴的哭法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覺得表演者的實力所在,另外就是服裝,我覺得他們的服裝真的都好美,每一件都有不同的特色,用以區別每個人的身分,假如對歌仔戲有研究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出場的是誰,形象非常的鮮明。

  雖然歌仔戲在早期差點成為絕響,但是近幾年在經過許多團體的援助之下,歌仔戲成為我們台灣的在地特色,而且也試著為歌仔戲加入新的元素特質如:在樂器方面,以前的傳統樂器加上現代的西洋樂器,融合起來成為另一種不同的特色,雖然我以前常認為歌仔戲是很俗氣的,很排斥這個東西,但是現在我才發現其實在歌仔戲終能學到許多的東西,能看出台灣人在的的精神層面,還有歌仔戲所傳達出的文化內涵,這些都是我們能夠去深入探討和發掘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