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時候,課業壓力極大,每日每日,都是無止盡的小考。在那度日如年的日子裡,國文課是一門不可多得、令我們期待的好課,因為有著聽不完的小故事。

  第一次了解元曲的基本概念,是某一次進度,課本收錄了元曲,令老師額外地補充了許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西廂記。

  西廂記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傳奇,由元稹所作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再到宋金時的諸宮調,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最後就是眾所皆知的,就是由王實甫作成的《西廂記》了。

  故事在普救寺拉開了序幕。在山西普救寺借住一宿的書生張珙,巧遇了扶柩回鄉,在普救寺借住的原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後因互相吟詩,兩人產生了愛慕之情。

  結果有一日,強盜孫飛虎帶著手下圍寺,要強搶崔鶯鶯,並撒誑語,三日之內若不交出鶯鶯,則燒寺殺僧。鶯鶯的母親鄭老夫人宣稱,若是誰能救她女兒將女兒許配予他,張珙聽聞後,就寫了一封求救信給他的一位故舊「白馬將軍」蒲州杜太守,讓一位僧人突出孫飛虎的重重包圍,成功送出寺廟。之後杜太守就發兵,解了圍。

  然而,事過境遷後,鄭老夫人卻因門當戶不對想要悔婚,只願意讓崔鶯鶯拜張珙為義兄以謝他的搭救。張珙在失望悲慟之下一病不起,而鶯鶯也十分傷感,後來在鶯鶯的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兩人暗通書信。

  最後私情被老夫人發現,便想馬上將鶯鶯嫁給一名貴族公子鄭恆,但由於紅娘據理力爭,無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張生上京趕考,若能金榜題名成為狀元,便真的把鶯鶯許配給他,於是張生便努力攻書,考中並回來迎娶鶯鶯,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王實甫的《西廂記》,呈現了叛逆和保衛世道的衝突,在高潮迭起的情節後,畫上最完滿的結局。在王實甫眼中,婚姻的基礎,就是『有情』,不是世俗的眼光、外在的光鮮亮麗、財富的多寡,唯有『情』,才是伴侶之間,最重要的、也最需要在乎的東西。

  《西廂記》的劇情,就像浪濤一般,一波波地湧上岸,揪緊著觀眾的心,每一幕都是精采萬分,每一句詞都是斟酌再三而道出的精華,女角字字皆纏綿幽婉,典雅清麗,如同第二本第一折,崔鶯鶯所唱的【混江龍】: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 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這小曲中,敘寫了崔鶯鶯遇見了張珙之後,綿綿不絕的情意,春天的景色都和她戀慕張珙的心情聯繫了起來。表面是寫著春天亮麗的美景,裡頭卻藏著鶯鶯的情感。

  男角之詞也不遑多讓,如第一折的【油葫蘆】:九曲風濤何處顯,則除是此地偏。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 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東西潰九州,南北串百川。歸舟緊不緊如何見?卻便似駑箭乍離弦。『九曲風濤』,描寫了壯闊的景色,僅僅四字,便勾勒出了天色的奇觀,也顯露出張珙的才氣。

  而賓白有了十分個性化的處理,在王實甫的筆下,角色鮮明的個性,顯現在各自的話語中。例如鶯鶯的丫環紅娘,表現了她的機智、大膽、幽默和巧慧;而張珙的字句,則透露他的深情和專一,也表露他的怯懦和傻氣;崔鶯鶯則語出溫婉高雅,如同她的身分般,標準的大家閨秀,縱然有愛著張珙的真摯之情,卻仍不脫矜持;最後鄭老夫人,則充分活脫了她的專衡狡黠、頑固守舊的個性。

  當然,在更早之前的作品中,《西廂記》原有的角色設計也是有大大的不同。《鶯鶯傳》裡的張珙舊是個薄情郎,縱然在董解元《西廂》,將張珙改變了些形象,卻仍帶有幾分輕浮和。《西廂記》則將張珙塑型成了一個專一專情的忠厚男人。《鶯鶯傳》的崔鶯鶯,只是一個聽天由命的可憐人,董《西廂》中,崔鶯鶯是位嚮往婚姻自由卻又嬌羞的大家閨秀《西廂記》裡,則變成經過激烈鬥爭之後,毅然決然反叛世俗禮教的少女。紅娘、鄭夫人、惠明和尚、白馬將軍,都被賜予了生命,演活了這整齣經典的《西廂記》。

  元末戲曲家賈仲明說:「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王實甫的《西廂記》,奪魁、壓卷,都是各個時代所公認的,連國際上,都對此《西廂記》評價甚高,還被翻譯為法文、德文,如此雋永、不朽,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