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8日的夜晚,算算也是初夏之夜,理應是悶熱的天氣,卻意料外的涼爽舒適,而古人有輕羅小扇撲流螢、酣殤賦詩的雅興,我與我的兩位同學則趁著修習這門課寫報告的機會,也來當個風雅之人賞戲去。

  看戲的地點是在台北社教館城市舞台,這裡是我第一次來,以往只有過幾次進入國家音樂廳聽過演奏會,說看戲,那還真是人生頭一遭,於是乎跟著同學從淡水風塵僕僕的公車轉捷運,捷運轉公車,花了許久的時間總算是到達了社教館。進入大廳,放眼望去那雖稱不上金碧輝煌,但也給人一種高雅莊嚴的感覺。看著手中的票並順著引導,我們來到了戲院的二樓,運氣不錯的我們買到了第一排,雖然沒友一樓搖滾區那樣就在舞台前,不過憑著我們還年輕健康的視覺,二樓的第一排視野也是非常好的。

  今天的劇是臺灣崑劇團和湖南省崑劇團聯合演出,共由四部精典戲曲的一折所構成,分別是:《西廂記.佳期》(台崑)、《虎囊彈山門》(湘崑)、《義妖記斷橋》(台崑)、《青塚記出塞》(湘崑)。第一部《佳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崔鶯鶯頭上的冠,由於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場看這種戲,所以他頭上那閃閃發光的冠非常吸引我的目光(雖然後來出現的各種冠是讓我越來越大開眼界),另外就是這戲雖然劇情中有「大門」這種場景設置可是卻沒有實際的使用到具,而是使用演員的動作來表示有「門」的存在,若不仔細觀看還以為只是不重要的肢體動作。而在《山門》中,故事是說魯智深以和尚的身分買酒喝所與賣酒商的互動還有酒醉後模仿十八羅漢的舉動,前面買酒的部分其實並不吸引我,吸引我的是魯智深模仿那十八羅漢的段子,如果只是模仿何來吸引?一開始其實我並沒有注意到,直到第三個羅漢之後才發現,這魯智深始終都是右腳於地而左腳騰空模仿十八個羅漢的動作,可見其下盤功力之深厚,到了最後的「擎天羅漢」更是直接將左腳往上舉起形成一字馬之姿,當下可以說是獲得了滿堂喝采,連我也不斷的拍手叫好。第三部《斷橋》是說金山寺過後,白蛇青蛇流離失所,而白蛇又分娩在即,此時恰好遇到了許仙所引發的三人間的互動,這戲中的許仙在我及同學們的眼中只能說是正港的「小孬孬」,什麼話都唯唯諾諾並且將一切的錯都推給法海,真的是糟糕至極的表現,然另外引起我注意的是小青的佩劍,戲中的小青右手不離佩劍,從我的視角來看是只有單劍,可是每當拔劍卻又是雙手各執一劍,直到現在我仍想不透到底是為什麼會有這怪事?而到了最後的《出塞》,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配合劇情,感覺劇場的冷氣彷彿調冷了,配上了昭君的哀怨之音,讓我及兩位同學都感到寒毛直豎,而這戲中昭君的冠更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因為我本身是三國迷,而說到三國就一定會知道呂奉先這號人物,他的招牌頭盔就是那蟑螂角,而昭君的頭上也是這種樣式的頭盔,整場戲除了聽昭君的唱腔外,其實我大多的時間都是看著那兩根觸角的跳動,畢竟是第一次看到,真的覺得饒富趣味,另外飾演馬伕一角的人,不知道為什麼要一直前空翻後空翻,雖然不知道,但是其精湛的技術就跟魯智深那時一樣,博得了滿堂掌聲。

  經歷了三小時,戲,總有散場之時,回想起初認為花了800元入場看戲頗為傷本,不過看完之後卻是覺得不虛此行不枉花了這錢,真的是讓我大開了眼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anna834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