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買票看京劇的感覺非常新鮮,本來擔心沒字幕就難以聽懂,在看到舞台旁的兩個小字幕真是放下心中大石,翻開節目表,才知道與朋友相偕選定的是大陸京劇界傳說中的老戲,在佚失近五十年之後重新粉墨登場。根據相關介紹說《渭南之戰》又名《 潼關之戰》,而這位京劇文武老生李寶春,復刻《渭南之戰》十分艱難 ,因為這齣戲當年正是其父李少春所排,但是排而未演,加上劇本散失,於是成為一個遺憾的傳說。之所以能失而復得,則是李寶春在中國戲曲學院的圖書館翻箱倒櫃找到斷簡殘篇,終讓老戲有再現大眾眼前的機會。
後來查資料發現京劇以三國為題的劇碼甚多,其實也是想當然爾的,畢竟三國的故事被小說化、被傳唱改編後增添了許多傳奇性跟話題性,如《長阪坡》、《群英國》等都稱得上名劇,但是《渭南之戰》的特別就在於大部分的三國戲較重武,《渭南之戰》卻一齣兼具文武的大戲。,大意在於講述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向西方拓展,又殺馬超與馬岱的父親和兄長,而恰巧韓遂又是其父的多年老友,於是馬超、韓遂聽到消息後起兵抵抗其侵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殺父殺兄之仇,在關中潼關附近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本占下風的曹操使出離間計,利用馬超的多疑和人心的弱點取得勝利。。
而第一次的觀戲感想很多都是無經驗有點憑直覺的,雖然還是大半個門外漢卻也能聽出飾演韓遂和曹操唱腔之純熟老辣,據說是大陸梅花獎得主的白衣小將馬超也是一出場就威風凜凜的叫人眼亮,其武打的高超更是讓坐在我四周前後的老伯伯們敲著拐杖大聲叫好,是很可愛的插曲,只是,和朋友聽完都不約而同覺得馬超聲音在中場後更為嘹亮。而馬岱一身孝服的出場,幾乎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冷靜的角色,雖然台詞不多卻意外顯眼。其實每個演員不同的詮釋中沒有我想像的易搞錯角色,而是鮮明的表達出不同的特色風格。而曹操一身紅衣的出場在劇本的安排中也逗笑了觀眾,由於其一開始馬超和韓遂等人的氣勢如虹,使曹操棄袍斷鬚為求順利逃亡,還再三猶豫的說:美髯飄飄難割捨。沒想到下一幕一開頭卻是曹操意氣風發的唱著美髯長回的為開頭,這一小小的有趣的橋段讓我意識到過去是自己將京劇放在太崇高的位子,總認為他是艱澀難懂的,其實有了字幕和先做好的功課,看起來也是處處趣味十足。而主線故事中的韓遂實在讓我同情,曹操固然用計有方,但是一開始一腔熱血最後落得潼關養老的韓遂實在慘淡。而配角中的小兵亦是高強,數個後空翻與其他配角將軍如曹洪等人也是頗令人眼亮。
渭南之戰本身有內心戲又有武打的精采,個人認為內心戲是極不好詮釋的,要讓台下的觀眾都能懂更是不易,所以整齣戲讓我感覺極值回票價外,謝幕時觀眾群雖已老邁居多,但是其回報的熱情鼓掌和叫好更是讓我印象深刻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