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四A 姚育函 400011069

 

市場需求與文化傳統的拔河 ─《賣鬼狂想》  

 

《賣鬼狂想》改編自干寶《搜神記》中的〈定伯賣鬼〉,〈定伯賣鬼〉一文長僅約三百餘字,如何在舞台上撐起七十分鐘的演出?這是我在觀看演出前心中最大的疑問。

 

                 本戲以「定伯賣鬼,得錢千五。」作為開場,定伯甲登場,拿著一條鞭子便說要賣羊,但是這羊「看不見,卻摸得著」,一位異想天開的傻書生竟真買了,還想到宛市做買賣得個好價錢,在途中卻遇上了一個鬼,自稱是被皇帝口水涎死的傻優人──「豆腐」,一人一鬼打算前往苑市賣羊,書生卻在賣羊時被不相信有羊的客人用「英國藍玫瑰茶」給涎死,也成了鬼。兩隻鬼最後遇上了定伯乙,可想而知這故事會周而復始的迴旋不盡。

 

                 整場戲只由三位演員撐起,且三位都是丑角行當,這讓整場戲看起來沒甚麼負擔,演員也毫無包袱,多次下台與觀眾零距離互動,演出中還與現今時事密結合,諷刺假油、假鴨血、問題茶葉等食安問題,還打趣地說「當今聖上是傻子,全台灣的人都知道」,好不「大膽」,令人印象深刻。

 

                 演員的對白、說唱不是非常標準的京劇腔調,雖是為了讓觀眾方便觀看演出(兩邊牆上還是有字幕投影),但總覺得少了那麼點京劇獨特的味道。這種作法雖然是為了讓市場可以更廣,而不侷限在只有平常看京劇的客群,但是為了「推廣」,而把更經典的東西捨棄掉是否值得?就像蔡明亮導演提出的想法─「教育大眾」,我們的作品是要迎合市場口味?還是堅持表達自己的想法或維繫文化的傳統?這個問題沒有一個說得準的答案,兩種做法各有得失,只看創作者、表演者是以什麼核心概念去領導整齣戲劇的思維了。

 

IMAG0375  

.

14314837779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ink22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