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秦少游與蘇小妹>>

 

豫劇 原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因河南簡稱為為「豫」。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豫劇正式定名為豫劇。

豫劇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我多看到資料是明清時期的民間演唱,所以在考究上,需要向老藝人們探尋,其實在這一方面我也曾做過。曾經修過民間傳說的課程,老師要求要聽老一輩的人說故事,說關於地緣鄉里的故事,那個時候我做這一份報告才了解到文史工作在資料的收集上是無限且具備多方說法的,並且我必須逐字記下他說的每句話,而不是我聽完然後用我的文字寫出,因為主觀的影響甚巨。

豫劇是起源於民間,在河南孕育並擴散到其它地區流行,所以在唱腔上,會依地區的不同而改變,也形成自已的腔調,像是豫東調,因為地區接近山東,咬字重,弦高,所以又叫高調梆。

<<秦少游與蘇小妹>>是由國立國光劇團豫劇團隊演出,這個劇團的來頭與政治的演進稍能看出些關係。他的前身是中州豫劇團,在國民黨執政期間為了強調文化的正統性,主張要弘揚中原文化,所以劇團即隸屬國防部海軍陸戰隊,但後來李登輝及陳水扁強調本土性,所以此時豫劇的人才和社會地位都呈現低落態勢,民營的豫劇班也陸續解散,最後僅存公營的飛馬豫劇隊,並在1996年改隸教育部,原本是國光劇團的附屬團隊,而後在2008年脫離國光劇團同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之下。

其實我對於劇團的概念一直都是民營的,在有人提及時也多是說劇團真的很窮很難生存諸如此類的話,所以看完他們的簡介,我才有恍若大悟之感,林懷民在雲門大火後接受記者採訪,他說政治人物只會用藝術當做是選舉時的工具,說起來真是骯髒,不過爾後的幾年我多能感受文化藝術與各利益相互幫忙的情況,如果我們要單單的說文化、藝術實在太難,多數都是依附著生存,有些要財有些要名,或許現實,但我認為如此更能宣揚,政府用文化把本土性或中原文化植入人們心中,隨著政策方針的改變藝術也會受到不一樣的改變,如同雜劇的流變,北雜劇受外族統治影響而能創新,而南方安逸所以保守。研究文史也是在探討時代的各面向條件,所以文化也之所以能夠多元,如豫劇的分門流派,雖都稱豫劇,但表演方式卻不相同。

對於傳統戲曲我一直不能對他著迷,幾乎是看了我都會心急,因為一句話總是能夠唱很久,又雖然久,也不一定能懂,所以在挑選時我選了我大概能理出故事背景的<<秦少游與蘇小妹>>在此之前我是沒看過豫劇的,又或者說我可能曾看過了,卻完全不曉得是豫劇的,但在播放第一幕時我看出不同,人物的談話是比較有效率的,雖然配著調在說唱著,可是一個音不會拉長個五六拍;接著是言語的部份,常能聽到在地的語助詞,以強調情緒;人物活潑生動,如果一個人說著的快樂的事,旁邊的全部演員會一起跳舞,全場莫不是一陣歡樂的氣氛;在樂器上多聽到是金屬製樂器,如鈸、銅。

在歷史上我所得知的蘇小妹是查無此人,但他的名聲卻很響亮,諸如洞房花燭夜的“三難新郎”叫人為蘇小妹機智讚嘆不已。

傳統戲曲隨著時代也力求創新,我看到他還有分為青年版及經典版,讓在學習中的青少年能夠接觸,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也造訪許多國家,發揚文化,也許這個時代不會再風行傳統,不如就形成一股伏流,長遠的注入我們所渴求的知性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