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觀賞傳統戲曲,內心有些忐忑,擔心無法看懂劇中情感。幸好選到了一齣好劇,從網站上所讀到的劇情簡介也是我感興趣的,在家同時先做了一點功課,希望對劇情和角色有些許瞭解。懷抱著些微的不安和期待,前往了中山堂觀看河北梆子劇團所演出的名劇─《忒拜城》。
這也是我上台北後第一次到西門站,熙來攘往的人群、五花八門的店鋪,其繁華熱鬧確實令人炫目,卻也讓我在兩個鐘頭後接觸到荒涼的《忒拜城》,情緒上產生極大的拉扯,讓我感受到華麗與悲涼確實是並存的。
《忒拜城》改編自希臘悲劇《七雄攻忒拜》和《安提戈涅》,其實劇情說穿了非常簡單,就是兄弟因相爭王位而雙雙戰死,他們的舅舅接掌王位後,視弟弟為英雄厚葬之,而視哥哥為亂臣賊子令其曝屍荒野。兩兄弟的妹妹不顧舅舅的禁葬令,幫助兄長入土為安,後遭舅舅幽禁於石窟之中而死。
相當簡單易懂的劇情,背後卻暗藏多少辛酸血淚、多少生離死別。雖然這是一齣上演在希臘底比斯城的悲劇,但這樣的故事我們一點也不陌生。中國五千年歷史中,上有鄭莊公「克段於鄢」,後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近世則有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皆是兄弟相爭皇位的故事。可見人心都是相同的,不分國家民族,都為了那個高高在上的至尊寶座,將兄弟血緣視為塵土一般輕、不值得看重。
所以,戲中常出現一張平凡的椅子,許多人圍繞著它打鬥,我後來才明白它代表的是「王椅」。為什麼不用一張真正精雕細琢的椅子來代表皇椅呢?我認為是有意義的。是要暗示戲中那些為它互相爭奪、甚至失去性命的人們,它其實就是一般的椅子,是自己的欲望使它變得高貴,事實上未必有那麼重要。之後在透過一名兵士之口,說道「因為它,骨肉相殘;有了它,城中有主宰。好與壞,我不明白。」那名小兵不明白,很多人也不明白!而我也不禁思索著這個問題。
這是個將人性硬生生撕扯開來的故事,透過悲愴雄渾的梆子腔調呈現出來,真的十分到位。梆子戲,是一種流傳於中國中原地區的地方戲,最初以兩根棒子敲擊節奏,適合用來表演慷慨激昂的故事。因此,以這一中國傳統戲曲來演繹一個上古希臘時代的悲劇,一點也沒有違和感。再加上它的台詞寫得非常好,運用了許多古典的詩詞,即便是普通的對白唱詞,都達到了易懂卻優美、有如詩歌一般的特質。所以,整齣戲看下來相當流暢,不論是劇情和台詞,都有種熟悉感和引人入勝之感。
整體而言,我非常喜歡此次的表演。首先,是它的唱腔部分,不像一般的傳統戲劇,往往一句台詞就會唱得非常久,固然充滿轉折高低的技巧,卻難免會令剛接觸傳統戲者感到無聊。但這齣戲劇的唱腔,雖然高亢激昂、卻不拖沓,反而更顯氣勢非凡。再來是它的服飾,不似傳統戲曲的服飾較為華麗,色調不是太艷麗、就是太陰暗,相反的它的服裝大都偏向清新典雅的風格,色調較為淡雅柔和,給人一種清爽舒適的感覺。接著是它的燈光,善用燈光來轉換場景或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用的次數不多,反倒令人覺得恰到好處。例如,利用紅色燈光來展現戰爭慘烈,用深藍色光線表達冥界和哀戚之景,個人認為運用的極好。還有演員的身手也是很好的,隨便一個扮演小兵的演員,都能輕鬆自若地劈腿、俐落地後空翻,看得我是瞠目結舌,只是不太清楚、是不是所有傳統戲曲的演員皆有如此好的身手?就我所知,傳統戲劇的演員非常注重身段,但能否人人習得一身厲害的傳統武術功夫,確實非我這個初次接觸傳統戲曲的新手所能了解的。另外,樂團的伴奏也是十分優秀的,不論是序幕的氣勢恢弘,還是中段的悲傷幽咽,都對情緒的推展和鋪排有非常大的加分效果。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也很令人稱許。如隊伍的編排十分整齊,不論是戰爭中的士兵還是代表冥界的精靈,都是人數眾多地出場,卻能不顯凌亂而有壯烈和典重之感,十分難得!最重要的是,儘管從我的角度看來,當晚的觀眾似乎不是非常多,但演員極為賣力而用心地完成精彩的演出,最後一次次真誠地鞠躬謝幕,還把掌聲歸給在台下辛苦伴奏的樂團,那一幕令我頗為感動,彷彿他們的努力是為了成就一次完美的藝術,台下人多人少,並不足以影響他們對身為演員這件事的熱愛和驕傲!而坐在台下的我,只能回報以一次次熱烈的掌聲,感謝他們為我展現了一個那麼動人的故事!
儘管有人認為,簡介上已把所有的情節包括結局寫出來,花兩個鐘頭看了一齣已經知曉結局的戲劇,不免令人有些遺憾。確實,整個表演的確是按照簡介的劇情走向在發展,但我認為這不影響我認為它是一齣好戲的事實。即使已知劇情,但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接收其中蘊含的情感,我覺得這是更重要的。何況這齣戲還是一次傳統戲劇與西方故事的完美碰撞,從種種層面來看都是相當不容易的。雖然我在觀看時,由於服裝和台詞等等方面都是偏向中國式的,所以我的腦袋在吸收關於劇情的訊息時,並沒有很明確地反應過來它是一個西方的故事,這種感覺真的挺微妙的,但也說明了這齣新編戲劇所表現的中西元素融合,相當成功!所以可以讓人完全投入在戲劇所構設的世界中,感受劇中人物的一悲一喜、一怒一傷。
單就戲劇本身,這齣戲確實令我產生許多感觸和嘆息,也有很多想法。接下來我將針對幾個劇中的重要角色,抒發我對他們的理解和看法: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波呂涅、埃特奧
他們就是那對相爭王位的兄弟,是整個故事的開端,也是王室中典型的人物代表。這兩個角色令我在戲劇一開始時產生了混亂,因為簡介上寫的是「弟弟埃特奧是君王,而哥哥波呂涅是叛軍」,但在戲中兩個角色是顛倒的,所以我就按照戲中的人物設定為主,並只以哥哥和弟弟稱之,以免混淆。
我在想,也許這樣的設定並不是疏忽,而是為了使劇情的呈現更加合理化。因為把哥哥設定為君王,更能展現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而弟弟不甘心的反抗也顯得更為合情合理。雖然簡介上寫的是因為哥哥違反兩人相約輪流執政的約定,弟弟遂發動軍隊奪回統治權。光就這一原因來看,似乎弟弟的行動具有正當性,但真正細究起來,又有幾分是為了國家和正義,難道不是為了讓自己奪得那至高無上的尊榮嗎?而哥哥的違約,真的只是為了百姓和社稷嗎?在我看來,都是為了自己、為了王位。因為在欲望和野心面前,即使是血親也必須毫不留情地剷除,這就是皇室裡大多數人的命運,不斷爭鬥,直到一方倒下或者一起滅亡為止。即便你不想繼續鬥下去,也無法停止,否則迎來的就是自己的死亡。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先知
先知在戲裡的形象,是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他說人們誤把自己稱為先知,其實自己只是能預知一些事情而已。但我認為他之所以為先知,是因為活得久了、看得事情多了,不再去執著一些紅塵眾生執著的事,所以比其他人看得更透徹。他是整部戲裡最清明的人,由他揭開了戲的序幕,寓示了忒拜城的悲劇,並一再勸說那些緊守執念的人們,要他們放下仇恨、學會寬容。只可惜人們始終沒聽懂,最終落得淒涼的下場。最後他嘆息地道,希望人們能變得聰明一點,令人聽來格外感慨!因此我在想,先知在戲裡說話速度非常快,會不會是因為急著勸說執迷的人們,所以經常是長篇大論、語音響亮急促,為的就是震醒那些尚在迷局中的人兒!
-
生有何樂,死亦無懼-安蒂
在希臘原著裡,她的名字應該叫安提戈涅,為「不屈服」之意。她的名字正揭示了她的命運和性格,一生為了自己所認定的價值抗爭,即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戲劇裡也許是為了使名字好念、順口,而把她的名字改做「安蒂」,卻喪失了她名字所賦予她的使命,我認為是很可惜的。但我姑且就以「安蒂」稱之吧!
安蒂,是個勇於挑戰權威的堅毅女子!王權,在她眼中,不過如塵埃一般,所以她敢在盛怒的舅舅面前,毫無畏懼地說出「君王如流水,永恆是穹蒼」這樣的話,絲毫不擔心激怒掌握生殺大權的君主,堅持捍衛自己的信條。但這樣一個堅強的女子,卻是個內心柔軟、看重情義的人,因為她所堅信的價值正是「愛」!她親口唱出「一切只為了愛」,說明了自己的價值。所以她即使擔著違抗皇命的風險,也要為她那曝屍荒野的哥哥下葬並祭奠之。因為對她來說,背棄至親而苟活,有違她心目中的「天條」!在她心裡,愛就是天條、就是神諭!這一觀念,也是此戲中設定的原則,不離棄至親就是天條,更是某些人所秉持的價值,而其中「安蒂」是最突出的代表!
另外,我要大力稱讚扮演安蒂的演員-王洪玲女士,個人認為她的嗓音極佳,不但氣韻壯闊,把那個具備膽識與情義的安蒂給演活了,她在夢中跟哥哥道別的場景,一句柔婉哀戚的「哥哥呀…」,直唱到我心坎裡去,其中蘊含多少細膩的情感、多少訴不盡的擔憂,全都揉碎在這一聲淒婉的呼喚中!還有安蒂的服裝也是很別緻的,從一開始如天一般清澈的水藍色,到最後離開人世的聖潔白色,展現了安蒂情緒上的轉換與流動。
-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海蒙
他是安蒂的未婚夫,克瑞翁〈安蒂的舅舅〉的兒子,後為安蒂殉死。
海蒙是一個令人驚豔的角色,因為從簡介來看他就是一個為情而死的普通角色,雖然感人、卻不出色,但戲劇使海蒙變得立體而富有內涵。他的第一次出場,是在父王的登基大典上,身著一襲湖綠衣裳,顯得儒雅俊逸、風度翩翩,卻允文允武,更重要的是貴為王子卻有一顆溫和善良的心。還不清楚誰是違反禁葬令的人,就先為其求情,當知道那人便是安蒂後,不先為安蒂開脫,反而以替父親「分憂」的名義,希望父親放下一些無謂的執念、寬厚行事,才能不傷人傷己。當他發現勸說無效時,才直言勸諫,告訴父親「除非你能在沙漠當君王」,否則你勢必得考慮所有的人,若一味強行則會失卻民心!這段話顯示了海蒙與安蒂其實是同一類人,表面看來溫順、實則有自己的堅持,所以他們相愛、相知,不只是因為青梅竹馬的緣分,而是看待世界的價值觀相似而走到了一塊!
最後,他毫不猶豫地殉死,不是逃避,也不只是全他對安蒂的情。而是一種深思後的抉擇,為的是以生命完成對父親的勸諫,和他一生對「愛」的追求!
-
對抗風雨的含羞草-伊斯墨
她是安蒂的妹妹,出場的次數不多,一開始在安蒂強大的氣場之下,真的猶如一株怯弱、不起眼的含羞草般,是個令人容易忘記的角色。她總與安蒂一起出場,不斷地勸說安蒂、希望她能打消為哥哥埋葬的念頭。伊斯墨的膽怯怕事,正好襯托出安蒂的勇敢堅毅。伊斯墨甚至在安蒂打算前去祭拜亡兄時,不惜撂下狠話,她說「妳已違抗王命為哥哥下葬了,如今還打算去祭奠他,難道妳真的要愚蠢到底嗎?」當時已隱隱感覺這個妹妹不簡單,不如外表那般怯懦,卻沒料到她居然在舅舅下令把姐姐拖下去那一刻,硬是承擔起罪名、願與姐姐同生共死!
她不是認為那是愚蠢的行為嗎?可她卻自願做出她自己認為愚蠢的行為、毫無怨尤!那一瞬,伊斯墨深深地感動了我,她的勇敢是一聲春日的驚雷,來得那樣突然、卻振聾發聵!那一刻、我才明白,伊斯墨的確是一株含羞草,她的柔弱是為了守護自己、守護姐姐,當她將自己緊閉起來時,是為了守住自己在乎的人!她是用自己脆弱的枝葉來抵擋外頭的強風大雨!原來,伊斯墨與安蒂並無二致,保護至親的心意都是相同的,只是行事上一剛一柔而已。
最終,她也選擇勇敢地挑戰風雨的侵襲,離開了舅舅、離開了自小居住的忒拜城!結局沒有說伊斯墨究竟如何,但我真心祝福她在遠離那個風暴中心後,擁有自己的一片晴天!
-
不能主宰愛的命運,可以掌握死的日程-王后
她是克瑞翁的王后,一個令人敬重的國母。上面那句話就是她的唱詞,也是她的宿命!登基大典上,她一襲王后的正紅服儀出場,顯得溫婉大氣;在安蒂出事時,也跟隨兒子之後、盡力勸解,不因為自己位及王后之尊而少出一份力;在克瑞翁的話語中也可以得知,她是位女中豪傑、不凡的女子。但這樣一個奇女子,在面對兒子的死亡時,也只是一個母親,哀痛逾恆、並跟著選擇死亡。
王后的奇特就奇特在這,她不只愛兒子、也疼愛安蒂。當他們雙雙選擇赴死後,她雖然心中哀痛,卻肯定他們的抉擇,並淒聲唱道「我到天國再當你們的母親」!看著王后身著華麗的服飾,哀戚地唱出這段台詞,我深刻地體會到她的心碎。說實話,王后在一出場時由於唱腔過於喑啞,我認為與戲中形象不符,而沒有多加關注這一角色。但她最後唱出那段台詞時,她的嗓音聽起來是那麼合適,把身為母親的悲痛渲染得相當完美!
她的毅然選擇死亡,除了為與兒女團圓外,其實何嘗不是一種對愛的抉擇?因為她愛她的丈夫,但當局勢已毀去了她心目中完美丈夫的形象時,她毫不猶豫地離去,實是為了保留住記憶中美好的愛!所以她對丈夫說「希望你不要做男子漢中的小女人」,實則表明了她的種種心跡。
-
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克瑞翁
我認為克瑞翁是整部戲中,情感最複雜、立場最艱難、下場最淒涼的人。他絕不像表面看到的,只是個狠戾、不顧親情的君王,他有他的無奈和為難。
先從他對呂波涅、埃特奧兩兄弟的態度說起。為何他唯獨禮遇哥哥?其實很簡單,因為哥哥名分上是君王,他若要樹立自己統治的正當性,唯有厚葬先王、視反抗者為叛賊。所以他當下就下達了嚴令,「若有人替逆賊下葬,處以亂石砸死之刑」,即使他內心有甚麼對弟弟的不捨之情、也只能捨去。
後來當他聽見有人違反禁葬令時,他只說了「人心未穩,為昭示權威,必將此人處以亂石刑」,為的就是要達到「殺一儆百」之效!不料,那人正是他的親姪女、兒子的未婚妻。他在安蒂被關入監獄後的內心獨白,他知道若執行亂石刑,有違天道,是「慘絕人寰」之行!但他必須宣誓王權的不可侵犯!
最終他還是心軟了,他將命令更改為「幽閉於石窟自然而死」。後來,在經過兒子、妻子和先知的勸諫下,赦免了安蒂!卻為時已晚,所有的人都已死去!
同一個舞台上,王后在天上為海蒙和安蒂舉辦婚禮、和樂融融;舞台的另一端,克瑞翁褪去帝王的高貴服飾、一夜之間白了鬍鬚,淒清地跪倒在地、淒涼一笑,連伊斯墨也離他而去,從此守著華美而冷清的忒拜城,惟有明月與他常相伴!
克瑞翁是戲中最令我悲憫和感慨的人!爭奪了半生,在取得王位後,必須為了守住王位,割捨下對妻子的情、對安蒂的疼惜。因為那時的王位於克瑞翁而言,不僅是個人的理想目標,更是維繫一國百姓安危之所在,所有昭示王威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為了王位背後的深層涵義、身為一國之主所必須肩負起的責任!他絕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可以為捍衛自己的價值而做出某些選擇,他考量的不能是自己而得是天下。因此在某種層面來看,他是最不自由的人,即是其行為會導致眾叛親離的結果、即使最後得獨守悲悽的空城,也只能繼續下去而沒有回頭路。所以我認為,劇中他曾因心軟而更動命令的行逕,實是他個人對自我良心的最大讓步!
分析完所有角色的性格和結局,會發現其實忒拜城中一直有兩種價值在拉扯-「天條」和「王權」!正是兩種不同立場的人們相互拔河所導致的悲劇。
我一直以為天家無情,王宮是把人性嚴重扭曲的地方,所有人必須不斷爭鬥方能存活,是容不得任何情感的地方。但從《忒拜城》一戲中我發現,其實人人皆有情,即便身為君王的克瑞翁也渴望能在冰冷的皇宮中求得一絲溫情,只是再深的情在「王權」面前也只能抹去。看看中國古代,人們總對皇上自稱「臣妾」、「兒臣」、「臣妹」,便可知在天家先是臣子、然後才是家人。當感情與王位有所衝突時,首先犧牲的一定是情感!何況在王宮,有太多的利益糾葛要算計、有太多事情要衡量計較,怎麼可能容得下純粹的情感!
即使唐玄宗再深愛楊貴妃,即使這般的情深在歷代帝王中已屬難得,但在「六軍不發無奈何」的壓力之下,唐玄宗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摯愛的楊玉環魂斷馬嵬坡,最終是「花鈿委地無人收」!能如順治皇帝那般情痴的又有幾人,恐怕整個五千年歷史中再找不出第二個了!姑且不論他出家的真實性,但在董鄂妃去世後,順治覓死尋活的事確實在史冊上被記錄了下來!這筆資料感動了當時尚年幼的我,感嘆原來古代帝王也能真正用生命去愛一個女人!但如今細細思來,以身為一般人的角度,他的情感天動地,就是尋常男子也難有這般情懷;但身為一個帝王,他卻讓私情凌駕於家國社稷之上,可惜了他的睿智聰穎,也有愧於黎民百姓!這就是身為王者的處境,普通人深情或許是好事,但作為帝王多情卻可能誤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整個忒拜城中如安蒂那樣看重情感的人們,其實是王室中的異數。他們的感情在王宮的壓迫下,得不到出口,為了守護自己的信念,只有尋求死亡。這正是忒拜城的悲劇所在。悲劇不是因為死亡,而是因為只能尋求死亡。
他們的悲劇在於身不由己,即使是身為皇親貴冑,卻都如同棋子一般、不由自己支配。可他們畢竟都是人,都有人的情感。如安蒂和海蒙那樣重「天條」的,多得依賴死亡成就情感;如克瑞翁那樣在天條和王權間擺盪的,敵人或是親人不是被鬥垮就是離己而去,最後獨留自己與尊榮寂寞、地老天荒!
原來,帝王之家不是無情、而是不能有情,最一開始就是錯的,注定《忒拜城》是個荒涼的故事,就如同安蒂的父親-伊底帕斯,歷史上著名的悲劇人物,他的「殺父娶母」亦是源於身處皇室而遭受到的詛咒,這算是一種原罪嗎?或許這就是生在帝王之家的無可奈何吧!我思來想去,始終無法為劇中的人物找到一個突破悲劇與困境的方法,「愛」與「欲」、「情」與「權」,在天平的兩端從來就不對等,因此徒留憾恨無限!但我想他們的處境或可作為思考的例子,雖然我們所處的年代已沒有王室的險惡和衝突,但這樣自身價值與社會環境牴觸的情況還是存在的,如何在其中求取一個平衡點,能保有自己的處世原則而不自傷,還能融入大環境中,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儘管明白劇中人物的舉步維艱,但內心被觸發的哀憫很難抹平。我不斷問道,為什麼只有死去了才能愛?這樣的愛會不會太心酸?這樣的人生會不會太悲慘?即便他們再勇敢地面對死亡,告別世間的的那一刻難道不曾有過一絲哀嘆嗎?還有那個小兵的提問,王位所帶來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我認為真的無解!慶幸的是,在我們的時代,愛與生存的問題不必再推向一個如此尖銳的死角,而擁有更多的可能性!看過戲中人怎樣在艱困中渴求愛,我們也只能在平凡中珍惜愛!這算是我在觀賞完《忒拜城》這齣精采的戲劇後,自諸多感觸中獲得的小小領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