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輕幼小的生命才剛要綻放光芒,孩子們的世界裡,擁有的是讚美、是光亮美麗的向上活力。我們教育孩子要能夠看到事情的善美處,希望他們心中能有世界上最純美的一顆心,希望看到世界上的欣欣向榮,同時也希望他們存有人文關懷的情感。而另一種課題,死亡,是人們都要「學習」面對的問題,對於死亡的未知與恐懼是人心中難以克服與說明的。《阿嬤.再見》是作者毛咪嘗試以兒童的眼光來面對生命現象所作。

孩子的願望

無論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中,孩子們的願望會是希望能永遠的和喜愛的家人們再一起,就算對家人不時會有小抱怨,最希望的仍然會是能永不分離。他們想要的是幸福融洽溫暖的氣氛,像是飯桌上冒著蒸氣的晚餐,家人們坐在一起,談天聲透過溫暖的黃光和飯菜的香味傳送給彼此。喜歡在校門口看到等待著自己放學的的家人,讓他們擁有無比的安全感。他們喜歡的感覺很細微,喜歡溫暖和安全感。對孩子們來說,沒辦法真正的明白飯桌上,將要永遠消失了一個人的感覺。

為什麼要有冬天

「冬天是為了春天的來臨而做的準備」動物冬眠,植物落葉,一切都是為了在春天時能夠展現出活力。把阿嬤的生病比喻作是冬天,讓孩子理解人的一生的變化,如果熬過了或許又是另外一個春天的開始。以四季的時序象徵人生,很容易明白,也很好解釋人的年老與病苦。當人生走到了盡頭,會漸漸的衰老,像是植物的一生一樣。

珍惜在一起的時間   

把握家人都還在身邊的時間,對家裡的老人家來說,身體的狀況會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會特別珍惜和子女相處的時間。這種珍惜不是在知道家人生了重病才開始,是一直都如此。發自內心的體貼和陪伴,不會是浪費時間,是在日後的日子裡累積在心中永遠的回憶。在書中也以色鉛筆,淡淡的溫馨的顏色,描繪了一幅將要過世的阿嬤和一對孫子出遊的樣子。當自己閉上眼,腦海裡仍然會想起親人的容貌,這表示無論阿嬤有沒有在身邊,在人生中也隨時都能感受到阿嬤的存在。

精神寄託                                                                                                                                         

在宗教上的精神寄託,無論是天主或是菩薩,在生離死別的時候會發生很大的作用。在書裡以基督信仰作為在病中的阿嬤和家人的寄託,撫慰對死亡和離去所帶來的不安和恐懼。小朋友以禱告方式將心中的壓力和希望都一起作了傾訴。當面臨未知的一切,不需要太過恐懼,因為會有宗教力量的依靠。就像是告訴孩子,不要擔心,家人過世了再另外一個世界裡會有很棒的人照顧他。將死亡由恐懼導向了另外一個境界。

 

阿嬤再見

最後,最疼愛自己的阿嬤終究要離開,可是她永遠活在我們心裡面。此書,給予孩子很大的啟發,在我初次閱讀時,才僅僅10歲,但書的內容確實給了我很多的感觸,只記得當時隨著書中阿嬤病情的惡化不斷的掉眼淚,心情就像自己就是書裡的男孩丁丁,捨不得最愛的人離開。而且書裡描寫的阿嬤跟我真正的阿嬤一樣,這麼的疼愛我,不禁讓我產生了連結而更加陷入情節之中。縱使和書中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完全沒有衝突。本書給予我很大的影響,只要有機會能去探望家裡的長輩,儘管和朋友有約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回去看家人,從小到現在沒有一次例外。我深深的明白,能陪伴年事漸高的阿公阿嬤是多麼令人珍惜的一件事。這一本書讓我同時明白生死與陪伴,真的值得一看,也很適合拿來教導小朋友對生命的價值。

 

書籍資料:

阿嬤再見/毛咪 著/初版/新店市,泛亞國際出版/2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lkanddr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